起雾霾了,天空是一片压抑的苍青色。有孩童的笑语打破了这片沉寂,他们都处在最蓬勃的年纪,脸上的笑容是上天最美好的赠礼。他们嬉笑着走远了,徒留身后戴着防霾面具的女人,眼中有着怅然若失的色彩。
这是日本电影《世界奇妙物语》中的场景,所描绘的就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将来,人们大多选择定制一个人工智能作为自己的孩子,他们美丽、机敏、坚强,就如上文中的孩童,而真正在雾霾天需戴防霾面具的“人”,则变得越来越少。
这听起来不错,成为了人工智能的“人”不再惧怕伤痛、不再畏惧衰老,他们甚至更加精通技术创造,整个社会在物质和科学层面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,技术的发展使得人工智能愈加完善,他们在神情姿态上都与人类相差无几。似乎,人工智能已变成了真正的“人”。
但我们都应知晓,两者总是有差别的。影片中有这样一幕:人工智能的女孩在雨天蹦跳着走在路上,路边有残存的真正的人类老奶奶摔倒,她连短暂的犹豫也未有就离开了,脸上还是那样一派天真无邪的微笑。面对这样的场景,我甚至失去了用言语品评它的能力,我无法苛责,因为这是人工智能的程序既定;我更无法赞同,因为我想,如果那样的场景成真,那定是对真正人类的天真而残酷的刑罚。
在信息革命后的短短几十年里,人们所追求的境界与几千年前大相径庭。我们渴望、追求着更高深、更智能的境界。我们追求着计算机的精准计算和超强能力,却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过得越来越像计算机。
周国平先生曾提出过人的三大要义:身体、头脑和灵魂。身体掌“力”;头脑掌“智”;灵魂掌“情”,这三者互相合作,便成就了完整的“人”。毫无疑问,计算机在前两者的能力上有着人类无可企及的优势,他们钢身铁骨,脑力超群,那么“人”和“计算机”的差别便落在了第三点上。
灵魂,是人区别于计算机的第一要义。
人生而为人,就是因为有灵魂,有“情”。这个“情”,不仅是指“情绪” 、“情感”,更是一种“情怀”。这种“情”,是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几杯无”,是“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”,是“存者且偷生,逝者长已矣”……这种“情”,让“人”有了对世界最基本的准则和观念,有了对万物最真实的反映,有了对他人最本心的态度。我认为,这种“情”是一种人文精神。它赐我们喜怒哀乐,它允我们对待人生最基本的价值观,它予我们对万物的悲悯和同情,它赠我们瞻前和顾后,它给了我们“人”不同于计算机的一切。
人是用心和脑在思考的,故而有难以回避的主观性,“我思故我在”,我们惯于以自己个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,认为它可怜便心怀同情,我们认为它虚无便固步不前……“人”有着绝对的主观性,但正是这种主观性造就了人类世界的灿烂和多样。
而计算机则截然不同,它们是用主机在思考,故他们有绝对的客观性。它们遵从着程序走每一步,对无关程序设定的一切漠不关心,没有个人判断,没有个人情感,没有犹豫和停断,走的每一步都是严谨无错、落子无悔。机器绝对的客观性让一切井然有序,但亮丽的外表下都是程序的驱动,计算就是计算,说话就是说话,甚至程序设定杀人就是杀人,他们甚至没有最基本的道德观念,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。
人之成“人”,机之为“机”,全都是灵魂的事。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怀着对世界本源的价值观,怀着对万物的悲悯,怀着人文精神的独一性,生之为人,成之为“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