汤圆是我们中国人过节时必不可少的一种美食,也是我常喜欢吃的面食之一。但是我不知道这种又圆又糯、又香又甜的圆子到底是怎么制作而成的?里面的馅儿又是怎么进去的?
这小小的困惑终于在星期二下午的一次班级实践活动中解开了。吃过午饭,奶奶和家委会的几个妈妈们带上搓圆子的材料进了教室,开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。她们有的烧开水,有的倒面粉,有的给桌子铺保鲜膜,还有的把馅儿准备好。看着她们忙忙碌碌的,我们却帮不上一点儿忙。水很快烧开了,只见一个奶奶卷起袖子,先在盆里放了大半盆糯米粉,接着把开水冲入了粉中,然后就用手把冲了水的粉和没有冲到水的粉揉一揉。奶奶一边揉一边不时把手抽出来甩一甩,接着继续揉。奶奶累了就换妈妈们上场,大家干得更起劲了!大手在糯米粉里上下不停来回用力揉动,好像在跳舞,棒极了!不一会,粉就紧紧团结在一起变成了糯米堆。我好奇地问:“为什么要揉这么长的时间?”奶奶告诉我:“这样的圆子吃起来才有韧劲,才好吃。”
终于可以开始正式进入主题,我们早就跃跃欲试了。奶奶们先把揉好的粉团分成一块一块发给我们,我们学着大人们的样子用大拇指把粉团捏成一个碗的样子。我感觉似乎在捏橡皮泥,然后在碗中放入一小勺豆沙,再一点一点地用旁边的粉团把豆沙包起来,直到完全包住,最后用手掌把团子捏紧搓圆。一个可爱的糯米圆子就在大人们的手中产生了。看着她们轻松的样子,我也学着捏起来,可是不知是怎么了,我的粉团就是不够大,包不住全部豆沙。可能豆沙太多了,我只好去掉一点再包,这次勉强包住了。然后我就开始把它搓圆,不搓还好,一搓豆沙从裂口的地方全部出来了,我赶紧拿面团补上,没想到补得那块与原来的粉团不粘。看着别的同学已经做了好几个了,我却一个都没完成,急得我涨红了脸。“别急,这个要慢慢来。”奶奶一边安慰我一边帮我一起捏。在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后,我终于明白了:做什么事都不能心急,只有耐下性子来才能脚踏实地干好一件事。
最后我捏的圆子也成功下锅了。看着这一个个不太圆却很可爱的汤圆在热水中翻滚,我的心里暖暖的,甜甜的。等到下次再做时,我一定会做得更圆更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