邻居爷爷已是古稀之年,他的老家在千里之外的四川。趁着今年学校小记者社团布置的春节作业,我采访了爷爷,让他回忆一下他在四川老家小时候过年的趣事。
穿着一身灰棉袄的爷爷高高兴兴地坐在沙发上,很快就沉浸在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中。
他说以前人们对过年非常重视,进入农历腊月,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的食材,杀年猪、灌香肠、熏腊肉等等。腊月二十三要祭灶神,做酒饭,放鞭炮。腊月二十四大扫除,“这一天一我和家人都十分的忙碌,一家大小都参与大扫除中”。
腊月二十五要糊窗户,“可是在农村里,多数人家没必要糊窗户,但这一天贴窗花、贴福字、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”。
忙碌了一个月,终于踏入了过年的门槛——大年三十,这一天,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贴春联,吃团年饭,守岁。爷爷说以前春联都是请老一辈的人写,而现在大多数都是印刷的,“千篇一律”。
到了晚上都会把最好吃的饭菜端上桌,一大家人围着大圆桌其乐融融的吃团年饭。以前没有电灯,没有电视、手机,“大家都是吃过团年饭后,一家人围着火炉聊天”,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守岁。
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,“早上都是吃年前石磨手工制作的圆宝(汤圆),然后就各家各户串门拜年,喜气洋洋地互道新年好”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,才真正意义上的把这个年过完。
爷爷还给我唱了他们小时过年时的过年顺口溜:“二十七八吃黄粑,三十晚上吃鸡肉。初一早上吃跳水粑(汤圆),婆婆收拾做粑粑,媳妇打扮回后家。姑娘打扮把毽踢,小孩准备把虱抓”。
爷爷说以前过年虽好,但是现在过年也不错,“现在过年可不是杀年猪、做米花糖,熏腊肉等等。需要什么都是上街到商店里购买,给忙于工作的人们带来很多方便,但是也少了很多乐趣”。
听了爷爷的回忆,我也不禁想起我的春节。我出生在广州,对于广州现在的过年习俗最有印象,最有趣也是广东人特有的过年习俗——逛花街,花市一般在年二十三就开始了,一直持续到除夕夜。在花市,有各种各样争奇斗艳的年花,寓意着大吉大利的年桔,还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,各种零食、对联、灯笼等。
每次陪爸爸妈妈逛花街,都会给我买一个风车,风车最早叫“八卦风轮”,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代表着喜庆和吉祥,具有驱魔镇宅降妖之功,寓意家庭幸福,人丁兴旺,四季保平安。把所有的快乐、幸福、健康转进来,把所有的烦恼、痛苦、灾难转没了。这也是爸爸妈妈对我新年的祝福。
我向往爷爷儿时过年的情景,但是我也珍惜我现在过年的时光,有红包收,可以回乡下尽情地放烟花,这些都是平时做不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