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海娃”何许人也?在我们学校那可是窗户眼儿吹喇叭——名声在外。就像《光头强》里的强哥,《葫芦娃》里的蝎子精一样。他留着一个小平头,乌黑的头发下,骨碌碌的转动着一双黑而有神的眼睛,两颗锐利的虎牙微微露出,一笑起来甚是可爱,时常把脑袋藏在衣帽里,即使在教室里也是如此,像一只懒猫似的。当他捣乱纪律的时候,就摇身一变,猫娃儿就变成了老虎。
1954年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石挥执导的电影《鸡毛信》,其主要剧情为:抗日战争期间,华北某抗日民主根据地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,有一天接受民兵任务给八路军送鸡毛信。半道上遇见了日本鬼子和伪军,海娃急中生智利用绵羊保住了鸡毛信,鬼子被海娃引进山里,八路军全歼了敌人;根据鸡毛信里报告的情况,八路军又袭击了一个日本鬼子的据点,活捉了猫眼司令。自己却受了伤,是一个了不起的小英雄。而我们班的海娃,原名叫海晨,为什么叫海娃呢?说起来话长,还得从前几天他当“侦察兵”说起。
那天语文课,马老师在开会,没来班里,让同学们预习课文。俗话说:山中无老虎,猴子称大王。不一会儿班里就乱做了一锅粥。看,首先是男女双打,班长张舒淇与“小钢炮”许荥刚因为前天借了一块橡皮没还,就发生了“战争”,先是口舌之争,继而拳脚相加。周围的看客,有的劝架,有的起哄,有的拍手,一派热闹景象。再把视线转移到我们的海娃身上,只见他猫着腰,探头探脑,蹑手蹑脚从座位上猫着腰穿过讲台,鬼鬼祟祟地将脖子伸的似鹅脖子一般,站在班门口,以侦察兵的姿势往外观察了一会儿,对大家说:老师没来,还在开会。班里如炸了锅,海娃一连侦查了三次,恰好老师散会了,海娃早已将老师的行踪,告诉了同学们。大家迅速安静了下来,不知是谁先读了第一句,于是乎都大声的读起书来,老师进班后对同学们自觉的学习感到“万分”的满意。不料想老师在改刘雪田的作文时,饺子破了皮——漏了馅,马老师对他们几个狠狠批评了一顿,并说海晨啊你也学学人家海娃,好钢要用在刀刃上。
还有一件事,那天大课间,同学们在玩跳绳,由于海娃好捣乱,便被我们拒之门外,他只能看不能跳。这时军师王小宝给他献了一计,浑水摸鱼,海娃眼睛一亮,虎牙笑的全部露出,大呼:此计甚妙,此计甚妙。海娃紧跟在班长张舒淇的身后,班长跳了十几个后,以一个优美的姿势跳出,天赐良机,海娃突然像猴子一样灵敏,跳进绳内,准备大显身手,跳了四五个后就玩起了花样,独脚跳,刚跳一个,结果一脚跳在了王文欣没喝完的牛奶盒上,脚下一滑,顺势一屁股墩在上面,里面的牛奶一下子挤出来,飞溅在空中,呲了他一脸,海娃一手抹拉脸,一手捂住摔疼的屁股,眼泪哗哗的从眼里喷了出来。再看军师王小宝躲在角落里偷笑。老师说:海晨,怎么变成了一个娃娃,这么大了还哭鼻子。
这就是我们班与众不同的海娃,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俺下回讲解。(公众号:冯老师为你读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