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碎片化”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微信、微博等碎片化社交工具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。与之相应的,我们的时间也变得碎片化。
碎片化时间本无不妥。鲁迅先生说过“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”,这被“挤”的时间正是碎片化的。鲁迅本人也是利用时间的好手:在他十几岁时,父亲病重,鲁迅在肩负起家中重担的同时勤奋学习,这段经历也使他养成了珍惜时间的习惯。利用碎片时间练习技艺、最终成才的例子也比比皆是。但是,在我们的生活中,碎片化的时间似乎更促进了一种浪费。
有时我们坐上地铁,想着珍惜碎片时间看一会儿书,打开手机却“刷”起了朋友圈,点几个赞,看几篇小短文,半个小时的车程就过去了。或是在饭后抓紧几分钟练琴,一曲弹完便结束了,没有反思也没有提升,只加强了不完善的肌肉记忆。
为什么同样的碎片化时间,我们的利用效率不如那些名人呢?或许有移动互联网的错。时间利用,无论是碎片化的还是整块时间,都需要沉下心来才能高效利用。而互联网是浮躁的,纷繁的信息往往没什么营养却又有种吸引力,使人们无法高效地利用时间。不仅是碎片化时间难以利用,连整块的时间也可能因为互联网的“诱惑”变成“碎片化”的时间。互联网的诱惑是人们高效利用时间的一大障碍。
当然,因为互联网损失效率,其实也是人本身容易分心的托词。但是,即使保证了一心一意,也不是什么都适合碎片化利用。如果读散文、一般的小说,每天几分钟或许不错,但若要读名著,恐怕得要整块时间的投入。如果只想弹奏一首乐曲放松心情,几分钟就够了,但要想成为演奏级大师,这一点远远不够。碎片时间的特征决定了它只能用来做碎片化的事,虽也可以细水长流,但更多只是一种辅助,它可以给生活添色,但无法成为主旋律。
碎片化的生活已经成为我们的常态,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,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。其中,该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是一种大重要命题。在杜绝诱惑、提高效率的同时,我们也要认清碎片化时间的地位。归根结底,碎片化时间有其局限性,在考虑如何利用它的同时,我们更要利用好完整的时间,这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