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从前在书上看到,说如今几天的报纸就约等于十七八世纪英国乡村人民一生的阅读量。或许有所夸大,但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。无休无止的推送挟着真假难辨的信息浪潮汹涌而来,简直能把人的生活冲碎。我并不排斥这种“碎片化”的生活方式,古人也利用“三余”读书,也急切地盼着飞鸽快马来到。但我觉得有时人们的步子迈得太快,已经不能把碎片化的时间收拾成完整的生活了。
我初中时不怎么用手机,又加上家里老人当时管得严,所以并没有被冲击到。之后自己有了手机,生活变得方便又模糊。玩乐,学习,社交,起居,都被网络分割,混在一起,什么都像碎片。我淹没于这些碎片里,既沉醉又惴惴不安。我的父辈乃至祖辈或许没在手机里找到这么多的乐趣,但越过手机,加快的生活节奏也令他们迷失。仅凭公众号里语焉不详的只言片语,他们就能描画出一幕幕不可收拾的惨剧。信息的碎片扎到他们心里,令他们忧心得毫无意义。他们不懂儿孙的浮躁,我们也不懂长辈的蒙昧。说到底,在碎片化快速化的生活面前,我们有时都心甘情愿地放弃了主动权,不去分割娱乐与工作,不去琢磨谣言与真相。因为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太轻易,太方便,太舒服了。
时代在进步,心态并没有,反而愈发向着不理性的方向去了。我们接触的人事物越来越多,独自思考的时间却越来越少。生活的碎片里有的是琳琅满目的手机软件,有的是漫天传扬的可谓人言。前者让人迷失于虚拟世界,后者又把这个真实的世界构陷得一无是处。有时我们情愿相信人们都相信的,却不愿意拼起碎片面对孤独的真相。有时这种因片面而从众的盲目甚至能动摇司法,于欢案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证明。在潮流的驱动下,人心炽热却蒙昧。
我们从方寸屏幕里看出鲜花着锦,自以为懂得了世态炎凉。可生活的意识呢?莫不是埋在了碎片之下?碎片堆叠起的、风言风语里的那个可是现实?应接不暇的、走马观花的那个可是你想要的生活?
我想在碎片化的生活里,人们必须竭尽全力才能不既“无所不有”而又“一无所有”,才能清醒又理智。我不敢说自己能做到如此,但我仍庆幸自己正直视着我那被碎片分离的生活,一面是不争的便利与快乐,一面是埋藏的惊惧与痛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