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猴子捞月”的童话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。至于这井中月影,几乎没人对它有什么疑问,因为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。水面上有倒影,这我们都知道;其原因一般人却很难描述。科学家们曾研究探讨过这个问题,并将此原理命名为“平面镜成像”。
某位老师也曾为我们设计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。拿一块平面镜和一张白纸,使平面镜与白纸垂直,将其固定。再取两支或以上完全相同的蜡烛,让一支点燃,置于平面镜一侧(实验环境需要较为昏暗)就能在平面镜上看到一支蜡烛的影像。然后,用那支不曾点燃的蜡烛与在平面镜上所显现的像重合。同时,记录两支蜡烛所处的位置,并选择其他位置,重复这样的实验。与此同时,平面镜的位置也要记录。
实验结束后,如果你很细心,数据也很精准,那你就能发现:以靠近燃烧蜡烛的平面镜的一条边为基准(平面镜是有厚度的,在白纸上就是两条线),测量这条边到燃烧蜡烛的距离(测量物距)与到蜡烛影像的距离(测量像距),你能发现,这两个距离近乎相等。另外,平面镜所成的像与使平面镜成像的物完全相同。并且,平面镜成虚像(还有一种像叫做实像,在此不展开说明)。
我们回到关于井中月影的探究。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,月球的直径约3500千米。而我们肉眼看到的月亮与月影,大概就是一个餐盘大小。
上文说到物距等于像距,这里把井中的水面看作平面镜。这水面上的月影与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差不多大,可专家们测量出月球直径有3000多千米,这么说来,水面上成的像是不是缩小的呢?之前不是说“物”和“像”完全相同吗?这是为什么?
这可联系一个生活小常识:近大远小。用眼睛看物体,就比如说大楼,近看十分巨大,远看也就火柴盒大小。
“井中月影”包含的正是这个原理。你想,月球是否离地球很远,在平面镜成像的过程中,物距等于像距。月球实际的像,其实也距井中水面有38万千米远呢!
这就是对“猴子捞月”故事中的猴子怎么也捞不到月亮的问题所展开的实验探究。其中就包含了关于平面镜成像这一原理。
你如果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、一个常思考的大脑和一双爱做实验的手,就能在生活中理解许许多多如同“井中月影”这样与科学息息相关的现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