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孟子-告子章句上》说道:“今夫弈之为数,小数也;不专心致志,则不得也。弈秋,通国之善弈者也。使弈秋诲二人弈,其一专心致志,惟弈秋之为听。一人虽听之,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,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为是其智弗若与?曰:非然也。”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,我们的注意力也不免为无数“鸿鹄”吸引,沉入碎片化生活里。
公交车上,地铁上,电梯里,餐馆里……几乎所有公共场合都能看见人们低着头,拿着手机,面无表情地自下向上移动大拇指。古语有云:不怕念起,就怕觉迟。我们的时间像是摔碎又不断分割的镜子,许多细小的碎片在不经意间就流失了。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分布不均又太过短暂,不适宜做一些深度的事情。与碎片化时间之相对的就是整块时间。《生命的心流》中提到:“如果你学会集中注意力,就会掌控自己的精神能量,进一步投入各种思考活动中。”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会使我们丧失时间感,让做事变得高效率,下出“好棋”。相比之下,碎片化时间里可做的事情就没那么理想了。
但我们的时间是如何碎片化的呢?我们又怎么使整块时间变多?首先,我们自己不能切碎时间。对手机保持警戒性,拿起来就要放得下。短暂的间歇中与其拿起手机,不如闭目养神,或者对接下来的课程或者形成做一个提前的安排。这样既能使生活变得有效率,又能防止我们因手机延长了碎片时间,缩短整块时间。其次,不能让别人切碎你的时间。当你凝神做一件事时,把手机翻过去,尽力使干扰变少。事多忙,忙多错。即使被迫打断,如果事情不紧急,不重要,可以延迟到你做完手头工作后再讨论。这样一来,时间完整,做出的事情也漂亮干脆。
微博,微信,豆瓣,知乎……无数高刺激性的碎片化信息正新鲜出炉,等待阅读。这些碎片化的知识都很有意思,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,轻易就能够得到但往往缺乏逻辑,也不够严谨全面。固然知识由事实和联系组成,前者决定广度,后者决定深度。很多碎片化信息中存在干货湿货,有经验之谈和认知模型,节省了时间也提供了更多思路。但更多碎片化信息看似全能,事实上只能作为谈资或整个知识体系的填充。这就意味着,他们绝大多数本身的价值并不高。而且,如果只依赖于碎片化信息就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,还会使我们逐渐失去辨别信息价值的能力。快媒体时代,人心浮躁,总觉得在那些碎片化信息填充下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,对于真正的经典和阅读产生了忽视。
那么如何避免碎片化信息的无效利用?首先,我们应该将知识提炼再归纳。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,好行小慧,难矣哉。我们要避免知之不为之,学会出产,创造,而不是伸出手消费别人的劳动成果。其次,要学会判断知识是否有效。鸡汤文绝大多数都如快餐,如糖果和蛋糕,看似美好方便,久之却会对健康产生影响。反之,系统的学习,阅读则像日料等正餐,也许并无太多调味,但更有营养,对健康更有益。还有一些来自媒体网络的站队和评论,情绪化的表达,不能代表什么。我们的大多数信息都来自媒体,但只有看穿倾向才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。只有深度思考,深度探究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完整,让他们发挥真正作用。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,碎片化生活不可避免。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,这种生活也有利有弊。它是灵活的,但它又容易狭隘;它是一种方式,但也不能一昧沉迷。碎片化时间和碎片化信息也许只是碎片化生活的一部分,但注意自己的注意力,保持思考和自我必须被重视。只有系统化的学习和经典才能使人褪去浮躁,了解自己的灵魂,让你知道你是谁,你该做什么,你要怎么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