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公共自行车到共享单车,是一种模式的改变,这种模式的变化渐渐渗透入我们的生活中。从此带动了一场“共享”变革,似乎一样东西不带上点共享的意味就落后于潮流。于是,社会上出现了共享雨伞、共享书店,甚至是共享男友……这样的风潮虽然打着共享的名号,但更多的却是暴露了许多社会现状。
就最早的共享单车来说,它改变了原本公共自行车手序多、停靠难的问题,且更加的自由,人们想起时便能使用。这样的模式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,也反映了一些公民的素质问题,所谓“共享”,即是人人享之,而却有人骑回家,当作私有物。有几次,我在小区的树丛里便见到了几辆摩拜单车,更有甚者,是随意破坏单车,仅仅是因为私欲。这些问题就可以看出“共享”更需要公民平均素质水平较高的社会去发展。这也提醒了我们在提高知识教育质量的同时,也同样要通过多渠道提升公民素养。
在“共享”模式暴露出问题的同时,还是有不少人赶着潮流,想“共享”一番。在我家附近的车站便出现了共享雨伞,在刚出现的时候自然让人觉得是便利的好事。只是没过几天,我刚想试试这新式“武器”时,便出了问题。那天仅仅是如丝的小雨,我刚到车站,便看到几个人在偷伞,只是光天化日之下却无人阻止。原本就没几把的伞架上不一会儿便空空如也。这样的行为大抵是众人司空见惯了,所以最多也只是感叹一下罢了。我本想着雨伞定然是不会再出现了,可没想到过不了几天,又换上了一批新的,从表面上来看这放伞的人许是痴傻,但也可以感受到他对“共享”模式的期盼和热情。
“共享”思潮下,不仅仅衍生了物品共享,还出现了“共享男友”。这样的“产品”不禁让人深思,“共享”到底是好是坏呢?男友都拿出来共享,共享的范围到底有多大?“共享”的定义便有待深思。
归根到底,“共享”模式的本质思想是好的,只是在这样潮流下涌现出的许多问题也是值的人反思和改正的。当然,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需要时间的打磨。在此之前,我们需要做的是制定规章制度,更正“共享”在公民心中的定义,集结像“共享雨伞”发明者那样有热情的青年人,在人人自律,共同发展的时代来临之前,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,不让“共享”一词成为私欲的代名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