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小黄车、小鸣单车”等共享单车出现在城市的街头,并迅速拥有了一大票粉丝之后,共享电车和许多其他共享产品立即成为了全民热议的话题。微博热搜、新闻报纸、学生作文中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,更有趣也更引人深思的是,共享时代与人们的紧密关联,立即体现出了所谓的“素养”问题。
在“因该扶摔倒的老奶奶还是扶倒下的OFO小黄车”的议论产生后,不是人纷纷在网上发表了自己与共享资源的那些恩怨情仇。有人说曾经看见一个老太太坐在街边,身旁是用红绳栓在一起的几辆共享单车,其中一辆的后座上贴着告示,白纸黑字地写着“我家的”,配上图中老太太幽怨的表情,引人发笑;也有在某家共享书店内看见摆放凌乱、仿佛刚被强盗洗劫过的书本,管理员正在焦头烂额地整理着,配文是“心疼管理员一秒”。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。在快速浏览的今天。这些内容初看来的确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,但在笑声之后,却是对人们素养的怀疑和谴责。
大家都说共享这个名字,说得很好:共同享有,一起分享,但在我看来,“共”的确做到了,而“享”只有部分人能享受到。在自行车链条断掉后便扔在路边弃而不顾;在书页掉落后仍像没看见一样任它缺失;随意损坏折叠共享雨伞……这样丝毫不为他人考虑的行为,让共享时代无法真正的运作起来。由于基本素养和责任心的缺失,许多人对共享一直有错误的认知,“共享”也在慢慢的变为“独占”。那些存在于人们设想中的和谐场景:停放整齐的单车、完好无损的篮球、干净整洁的书本,又是否能真的出现呢?
共享还是独占,我想,这个问题只能由每个人自身的素养来回答。但愿“共享待我如初恋,我虐共享千百遍”的现象越来越少,也有更多的人意识到共享的快乐大于独占。